集团主页
教学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本科生教育 > 教学动态 > 正文

硕士学位点介绍

时间:2016-06-17 11:04:44来源:73882必赢游戏app本站编辑 作者:本站编辑阅读:

73882必赢游戏app始建于1975年,2003年应用化学学科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04年招收第一届硕士研究生。2006年分析化学学科和课程与教学论获硕士学位授予权,2007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2010年获批化学一级硕士学位授权点和化学工程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学位点布局更加全面。

化学学科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授15人,副教授34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13人。教师队伍中有河南省优秀专家1人,省学术技术带头人1人,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5人,省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4人。经过30多年的建设,已形成一支由学科带头人为核心组成的学术水平高、学术气氛浓厚、结构合理、团队精神强和富有创新能力的学科梯队。

本学科点在材料物理与化学、现代分析科学、应用有机化学、功能材料等研究领域具有稳定的研究方向、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并取得了一批有影响的学术成果。如在利用毛细管电泳化学发光/电化学发光检测联用技术,对生物活性分子的灵敏检测及有关机理研究;新型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基础及应用研究,以及非金属矿资源综合利用等领域,都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成果。本学科的上述研究领域均处在国内或省内相同学科的先进地位。球形闭孔膨胀珍珠岩生产技术及装备居国内领先地位,对地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005年以来,本学科成员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科技部“973”项目子课题1项,主持教育部重点科技项目、河南省杰出青年基金、河南省创新人才基金、河南省自然科学基金等省部级以上项目37项,科研经费320余万元。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319篇,其中被SCI、EI收录128篇,出版学术专著6部,获国家教育部科技进步奖、河南省科技进步奖等各类科技成果奖64项。积极开展学术交流,先后有6人应邀到国外著名大学从事博士后或访问学者研究。

一、化学一级硕士点教师队伍

专业技术职务

人数合计

35岁以下

36至45岁

46至55岁

56至60岁

61岁以上

具有博士学位人数

具有硕士学位人数

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务者)

15

0

2

11

2

0

13

20

副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务者)

34

5

12

16

1

0



讲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务者)

15

10

4

1

0

0



二、化学一级硕士点学科方向带头人及骨干

学科方向

姓名

出生年月

获博士学位年月

专业技术职务及专家称谓






材料物理与化学

杨术明

196301

200207

教授

井强山

197009

200503

副教授


王岩

196704

200606

教授


现代分析科学

刘彦明

196402

200212

教授

马万山

195108


教授


吕艳阳

196302


教授


应用有机化学

黄克靖

197808

200606

副教授

樊阳

197711

200807

副教授


张玉霞

196502


教授


功能材料

杨性坤

196010


教授

刘鹏

196607


教授


张建合

196307


教授


三、学科方向简介

(一)材料物理与化学

材料物理与化学是化学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强化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凝练研究方向,该学科汇集了较强的学术队伍,形成了自己的研究特色和优势。目前,有研究人员14名,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6人,具有博士学位4人。在三个主要研究方向上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研究成果,在国内外具有一定的学术地位和影响。

1. 半导体电化学与光电化学

太阳能电池、氢气等清洁能源一直是半导体材料的重要研究方向。近年来,我们在半导体能带结构以及光电化学等方面开展了系列卓有成效的创新工作。如利用瞬态光谱技术研究了III-VI族半导体纳米晶薄膜的能带结构与粒子尺寸的关系、复合半导体之间的电荷转移机理。在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研究领域,实现了六电池串联的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的器件化,为进一步研究电池的实用化打下较坚实的基础。已在J. Phy. Chem. B(SCI, IF 4.115)、Chem. Mater.(SCI, IF 5.108)和J. Phy. Chem. C(SCI, IF 3.398)等国内外著名期刊上发表相关研究论文40余篇,论文被引用280余次。

2. 多相催化与催化材料

天然气资源化转化和温室气体的有效催化转化利用一直是绿色催化和原子经济催化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利用在线反应、原位表征技术,研究甲烷、二氧化碳等低化学势物质临氧环境下在多相催化剂表面的协同反应,开拓了流化床天然气催化自热重整制合成气的新技术和新途径。此外,建立了利用轻质多孔膨胀珍珠岩对水面污染物进行吸附与光催化降解的新技术和新方法。已在J. Mol. Catal. A: Chem.(SCI, IF 2.511)、Int. J. Hydrogen Energy(SCI, IF 2.612)等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

3. 理论与计算化学

有机化学反应机理及势能面的理论研究是理论与计算化学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我们采用密度泛函理论方法和从头算方法,对一些涉及S、B等杂原子体系的有机化学反应的机理等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系统研究。计算了几类潜在的有机污染物的分子结构和热力学性质,研究了它们的分子结构和热力学性质与氯原子取代数目和位置的关系,所得结果对于它们在环境中的形成、分布有重要价值。已在J. Chem. Eng. Data (SCI, IF 2.063)、J. Mol. Struc.: Theochem.(SCI, IF 1.167)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其中SCI收录13篇。

(二)现代分析科学

现代分析科学是化学学科的重要研究领域之一。经过多年的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在现代分析科学方面汇集了一支较强的学术队伍。该方向有研究人员15名,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8人,具有博士学位3人。在三个主要研究方向上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研究成果,在国内外具有一定的学术地位和影响。

1.毛细管电泳高灵敏化学发光/电化学发光检测及应用研究

将毛细管电泳(CE)和检测灵敏度高的化学发光/电化学发光联用是分析化学的一个前沿研究领域。我们在该研究领域开展了系列创新研究。如利用CE-CL和CE-ECL联用技术,分别开展了无机金属离子、氨基酸、生物多胺等生物活性物质的灵敏检测研究。结合免疫分析技术,首次提出了CE-CL高灵敏检测肝癌标志物AFP、乳腺癌标志物CA15-3和癌胚抗原CEA等肿瘤标志物的新方法和新技术,并成功应用于相关疾病的早期诊断研究。已在Anal. Chem., Electrophoresis和J.Chromatogr. A等著名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SCI收录25篇。

2.流动注射化学发光分析/高效液相色谱荧光分析

流动注射分析(FI)具有速度快、试剂用量少等优点,HPLC具有分辩率高、分析精确度高等优点。我们在上述研究领域开展了富有成效的工作。如利用FI-CL灵敏测定了十几种氨基酸和抗生素药物等。基于荧光衍生试剂标记、HPLC分离测定了氨基酸、生物胺等氨基化合物。固相微萃取和液相微萃取引入分析方法中,成功应用于血清(浆)、尿样以及细胞等生物样品分析及啤酒、米酒和蔬菜等食品检测。已在Anal. Bioanal. Chem., J. Sep. Sci.等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其中SCI收录13篇。

3.功能生物传感器制备和应用研究

利用生物传感器具有特异性好、分析速度快、成本低和灵敏度高等优点,我们开展了半导体、金属及其有机/无机复合物纳米材料的合成及新型纳米仿生界面的构建等工作,研究了生物分子如血红蛋白、肿瘤标志物、过氧化氢酶和DNA等生物活性物质在界面上的固定化、空间取向和生物活性变化等,探讨了它们的电化学行为和生物应用潜力,开发了电活性的纳米分子探针和具有特异性识别的生物传感器。已在Anal. Chim. Acta和Colloi.Surf. B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其中SCI收录12篇。

(三)应用有机化学

应用有机化学是化学的重要研究领域之一。该方向有一支包括留学回国人员组成的富有创新能力的科研团队,共有研究人员13名,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8人,具有博士学位3人。在三个主要研究方向上取得了一系列有较大影响的研究成果。

1.荧光探针分子设计、合成及应用研究

我们开展了荧光探针的分子设计、合成及应用研究。合成了一系列对一氧化氮具有反应特异性的荧光探针,结合HPLC等现代分析仪器,建立了灵敏检测生物样品中一氧化氮、亚硝基硫醇和亚硝基蛋白等新技术和新方法。基于探针衍生考察了中药对细胞释放一氧化氮的影响及其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化学机制。此外,基于花菁和荧光素等荧光染料,开展了生物内源性氨基化合物、巯基化合物和次氯酸等新型荧光探针的设计、合成及生物应用工作。已在J. chromatogr. A (SCI, IF 3.756)和Anal. Bioanal. Chem.(SCI, IF 3.328)等著名刊物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SCI收录20余篇。

2.金属有机分子材料

利用过渡金属氧化还原活性与电荷跃迁性质合成金属有机光电功能材料,是有机功能材料研究重要方向。我们在金属有机材料设计合成、结构敏感部位改造和光电性能调控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如,以双核钌有机单元为电子给体,研究了氧化态变化对炔基二茂铁分子桥体电子传输性能的调控,对其在电子器件中应用提供了合理分子模型;基于分子内能量转移过程,设计合成了过渡金属-镧系金属有机化合物,利用吸收可见光的过渡金属发色团来敏化镧系金属近红外发光,实现了低能量可见光激活镧系金属近红外发光新途径。已在Inorg. Chem.(SCI, IF 4.147)和 Coord. Chem. Rev. (SCI, IF 10.566)等重要期刊发表SCI论文10余篇。

3.抗肿瘤药物合成及应用研究

我们开展了抗肿瘤药物的合成及其在肿瘤细胞凋亡中作用机制研究。通过引入羟基和羧基/长链烷基等亲水/亲脂侧链,增强药物与DNA相互作用及进入肿瘤细胞的能力,提高多胺类药物抗肿瘤活性。此外,利用醌的甲基中间体与卟啉和酞菁等环上多胺相连来阻断DNA的复制,抑制肿瘤细胞生长。已在Chem. Biodiver.(SCI, IF 1.659)等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8篇,其中SCI收录5篇。

(四)功能材料

功能材料是化学学科的热点研究领域之一。该方向拥有一支职称、学历和年龄结构合理,实力雄厚的科研团队,共有研究人员16名,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6人,具有博士学位3人。在三个主要研究方向上取得了系列创新性研究成果,在国内具有一定的学术地位和影响。

1. 新型功能高分子材料合成及性能

利用阴离子聚合方法研制的新型集成橡胶其性能指标居国内领先水平,建立了异戊二烯阴离子聚合理论,确立了聚合物结构与聚合条件的关系,探讨了聚合物的热性能及热降解机理;用自由基聚合方法研制的多元复合接枝胶黏剂解决了极性材料与非极性材料粘接不牢的难题;利用互穿网(IPN)技术研制的半互穿网智能型水凝胶对环境变化具有刺激应答关系,包埋药物后可实现药物缓慢释放和定点释放的功能,另外该材料在温度传感器和智能开关方面具有开发价值。专家鉴定认为其成果技术先进可靠、应用价值高、前景广阔。已在J. Poly Mater, J. Mol. Struct.等期刊上发表论文40余篇。

2. 晶体结构、生长与性能

从晶体结构出发,以晶体化学键为研究对象,通过计算化学的键价、键强和键电子密度等参量,对晶体的结构、生长及性能间的关系进行了理论研究,建立了晶体生长形态的理论计算模型并培养了大尺寸单晶,研究直接考察化学键的变化过程,便于和具体实验条件相联系。目前已在配位化合物、无机晶体等材料的结构、生长与性能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已在J. Cryst. Growth (SCI, IF 1.8), Acta Materialia (SCI, IF 3.8)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4篇,其中SCI收录12篇。

3. 膨润土、珍珠岩综合开发利用

利用本地特色非金属矿资源制备高性能非金属材料。在珍珠岩膨胀理论、生产技术、新产品开发及应用方面的研究独具特色,居国内领先水平,研制的球形闭孔膨胀珍珠岩产品,已获专利并实现了产业化;将非金属矿物深层加工改性并与有机高分子材料混配制成复合吸附材料,具有超强吸附性能,用于印染废水、造纸废水和含芳香化合物废水的治理;用溶液插层法和熔融插层法制备聚合物/蒙脱土纳米的复合材料具有较强的耐热性能和优良的机械性能。